彭德怀是我军的杰出将领,以敢打大仗、硬仗、恶仗著称。彭德怀的军事指挥艺术,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为将之道,是人民军队的宝贵财富。
统观全局准确分析,辩证认清利害
1950年10月,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,起初争论很激烈。彭德怀认为,美国从朝鲜、台湾方向威胁我国,随时可以找借口发动战争,向它让步是不行的。他坚决主张出兵,提出“出兵援朝是必要的,打烂了,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”的重要建议。这对党中央统一思想、决心出兵朝鲜起到很大作用。
顺施诱惑而纵其错,擅长调敌就范
1947年3月,国民党军对陕北发起重点进攻。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兵团,利用胡宗南急于寻求我主力决战的心理,以少部兵力调动敌人在黄土高原上进行“武装大游行”,我军主力则寻歼分散孤立之敌,先后取得青化砭、羊马河和蟠龙三战三捷。这种战法被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为“蘑菇战术”。1948年2月的宜川战役,彭德怀针对胡宗南“爱面子”“好大喜功”的特点,“攻其必救”又“围城打援”,即包围宜川并在援敌必经之地设伏。胡宗南果然命令其主力两个师前往救援,结果在瓦子街陷入我军包围,3万余人被我军一举歼灭。
出其不意反常用兵,敢于险中求胜
1927年5月,彭德怀率湘军一个营进攻驻防长江边的川军杨森部。当时恰逢长江涨水,彭德怀经过仔细观察,认为“趁大水渡江强攻,出敌不意,看来危险,其实不危险”。他指挥部队趁黄昏时于江面最宽处实施强渡,结果敌军果然毫无防备,一战即溃。1929年2月,彭德怀率红5军一部200余人在莲塘休整,驻扎在于都的敌军刘士毅旅前来进攻。彭德怀决定避实击虚,绕过敌主力,奔袭兵力空虚的于都城。红军长途行军140里,夜半到达后爬城发起攻击,全歼守敌600余人。
趋利避害因势而变,善于临机决断
1948年四五月间的西府战役,我军夺取敌后勤基地宝鸡后,由于对敌军回援速度和兵力规模判断失误,陷入敌重兵包围。彭德怀临危不乱,有条不紊地指挥部队转移,集中一支部队就撤退一支,并亲自在电台旁守候,确保指挥通畅。最终,我军经过连续苦战,成功摆脱敌人。此役,我军虽遭受较大损失,但由于彭德怀临机应变,果断决策,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厄运。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赵寿山说:“彭老总能打大胜仗,也能打好败仗,是真正的大将军!”
率先垂范赏罚严明,重视激励士气
1948年5月西府战役失利后,彭德怀在战役总结会上首先作了自我检讨,“战役领导机关、战役直接指导者应负责任,也就是我个人应负更多的责任”。随后,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对造成战役被动局面负有直接责任的第4纵队,怒斥其给革命造成的损失。这次会议,对加强西北野战军的作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,受到严厉批评的第4纵队吸取教训,在此后的扶眉战役中立下大功。